又名 :血栓症
科室:心血管内科
1.内分泌因素(25%):
抗凝物质缺乏包括:抗凝血酶Ⅲ缺乏,异常抗凝血酶Ⅲ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肝素辅助因子Ⅱ缺乏。纤维蛋白溶解异常原因:纤溶酶原缺乏,纤溶激活物质缺乏,纤溶抑制物增多,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2.物理因素(20%):
血流淤滞:妊娠,肥胖,创伤,外科手术,充血性心力衰竭,卧床过久。栓塞:多见于动脉血栓。
3.疾病因素(35%):
凝血亢进:恶性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血管壁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血液黏度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浆细胞病,烧伤。血小板功能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其他因素(15%):
口服避孕药,溶血危象。凝血活性增高原因:细菌性内毒素,病毒,溶血,坏死组织,肿瘤细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清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液学检查,血栓形成的实验室诊断并无统一的认识,目前似缺乏实验室特异性诊断指标,而且血栓形成过程中实验室发现的结果值变异较大,兼之检测的方法不够敏感,特别是有关血栓形成的早期,如何准确判断血栓前期或高凝状态仍有很多困难,以下一些血液检查,可以确诊或预示血栓形成。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导致病死率最高的原因之一,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栓塞,肺栓塞等,此外,血栓形成是许多疾病发病机制中涉及的一种重要病理过程,因此,预防血栓形成,治疗血栓形成,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已成为当前临床上重要的防治方法,其中,抗凝治疗是首要的方法。
1.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栓,通常由血流缓慢或淤滞所引起,静脉血栓特点是含有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血小板表现聚集和脱颗粒改变,其数量较少;血栓外观似试管内的全血凝块,颜色暗红,称红色血栓,静脉血栓形成常常引起血管腔闭塞,因而血栓近端以红细胞为主,尾端往往有新的血小板黏附在表面,这种血栓多发生于大静脉,常见的如乆静脉,股静脉,髋静脉,可表现为下肢水肿,疼痛,皮肤颜色改变,血栓脱落可随血流进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血栓形成的诊断除临床多样化的表现之外,多数依靠器械性诊断检查,根据尸检资料,临床上约有半数血栓形成的病人,生前并无临床表现,直至死后也无明确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更有一些困难,及早发现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并确定血栓形成的部位。
血栓的预防一般临床上分为两种预防方式:
1、物理性预防:预防包括方式有增加患肢活动,避免血液淤滞导致血栓。可以穿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增加血液的流速预防血栓,还可以通过局部按摩和理疗来预防血栓。在血栓的预防方式上,临床物理治疗上用得比较多的目前是这三种方式;
2、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上目前临床上可以分为口服药物预防,比如常用华法林、利伐沙班这些新型抗凝剂。另外,在住院期间进行药物注射,通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这些药物来达到预防血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