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又名 :心肌炎性疾病

科室:心血管内科

  心肌炎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发病机制包括病毒直接作用、病毒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共同作用。最常见的为病毒性心肌炎,药物所致的过敏产生强烈的自身免疫反应可以出现心肌炎。结缔组织病以及其他的心肌病也可以导致心肌炎发生。

  心肌炎检查一共包括以下几点:

  一、心电图。

  二、x线检查。

  三、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可判断是否有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包积液等。

  四、血液检查。

  五、心内膜活肌活检,心内膜活肌活检可提供心肌炎的病理组织学证据及心急的炎症细胞侵润,心肌细胞变性和坏死。

  六、有条件者可以做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

 

  中医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邪毒上犯心神,常用的方药是银翘散和小柴胡汤进行加减治疗。

  第二种类型是湿热侵袭心脉,可用的方药是二陈菖蒲汤进行加减治疗。

  第三种类型是气阴亏虚,常用的方药是炙甘草汤进行加减治疗。

  第四种类型是心肾阳气虚衰型,可用的方药是真武汤进行加减治疗。

  第五种类型是心脉瘀阻型,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加减治疗。

  而孔氏圣德堂特效验方综合以上多种病症配伍了特效验方复方黄芪大枣汤具体了解咨询可联系:15689773940(专业医师助理为你解答)

 

 

   

  典型症状

  发热

  心肌炎同其他炎性疾病一样,可以出现发热。发热时体温高低不一,且持续时间长。在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前,可以出现持续发热。

  胸痛

  心肌炎出现胸痛有别于心肌梗死等疾病,一般胸痛程度不重,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的刺痛不适。

  心慌

  心慌主要是由于心肌炎可以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等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心脏搏动节律异常。也可能因为心肌炎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反射性心率增快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暴发性能心肌炎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器官血流灌注不足,晕厥、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心衰症状

  心衰最明显表现为体力下降,活动后出现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紫绀等症状。左心衰可以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坐卧可以出现缓解,被称为端坐呼吸。刺激性咳嗽,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右心衰可以出现下肢水肿,肝脾肿大等症状。

  早期症状

  轻型症状

  以乏力为主,其次有多汗、苍白、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精神不振等。检查可见面色苍白、口唇可有发绀。起病较急,除前述症状外,乏力突出,常诉心前区疼痛。起病较急者可伴恶心、呕吐。

  中型症状

  患儿烦躁、口唇可出现发绀、手足凉、出冷汗。血压低、脉压差低,肝增大,有的肺有啰音。

  重型症状

  重型少见,发病快,进展迅速,1~2天内出现心衰或很快出现休克。严重疲乏无力、头晕、情绪烦躁、呕吐、心前区疼痛加重,呈现压榨样疼痛。呼吸困难、周身大汗、四肢皮肤湿冷。小婴儿则拒食、阵阵烦闹、软弱无力、手足凉、呼吸困难。检查见面色灰白、唇绀、四肢凉、指趾发绀、脉弱或摸不到、血压低或测不到,病情发展迅速,如抢救不及时,有生命危险。

  中期症状

  急性期过后,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多以心慌、疲乏、下肢水肿等症状为主。检查提示心肌酶谱、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提示疾病活动的表现。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晚期症状

  出现进行性心脏增大,或反复心力衰竭,病程长达1年以上。慢性期多见于儿童,有的起病隐匿,发现时已呈慢性;有的是急性期休息不够或治疗不及时而多次反复,致成慢性期。常拖延数年而死于感染、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其他症状

  出现关节痛、乏力、周身不适等类流感症状。

  急性风湿热症状,皮肤出现边缘不规则的皮肤红斑,皮下结节、舞蹈症等。

  皮肤出现瘙痒性突出皮肤的皮疹,这种症状多见于过敏因素所致心肌炎。

  一是临床相关症状,如乏力、心前区不适;

  二是体查显示心律不齐、心脏出现杂音或心音的强弱不在正常的范围内;

  三是抽血检查心肌酶明显高于正常人;

  四是心电图检查提示有心肌缺血或心律不齐的改变。

  1、避免过度运动:过度运动可导致病毒在心肌内繁殖,加剧心肌炎症和坏死;

  2、及时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在日常饮食运动中加以注意;

  3、预防病毒及细菌的感染;

  4、妊娠会增强病毒在心肌内的繁殖,如围产期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