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急性心肌梗死
科室:心血管内科
1.年龄、性别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后进展快,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发病率较低,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2.心脏内血液灌注量减少
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部分分支的供血量减少,所属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肌氧的供需失衡。
3.心肌供氧不足
除了血液灌注量不足以外,缓慢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严重贫血、低血压、休克等均可以造成心肌供氧不足。若心肌缺氧严重,缺氧部位可能因缺氧而受损坏死,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4.心肌耗氧增加
如持续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高血压等,心肌耗氧超过供氧,心肌可能因过劳而受损。
发生了急性胸痛,到了医院严格来讲,按胸痛中心的要求,治疗的原则,应该十分钟以内,都要做心电图,比方说我们医院,一般五分钟以内,都能把心电图做出来了,如果做了心电图一看,是一个ST段抬高了,就是咱们俗话说的,急性心肌梗死了。这种情况严格来讲,其他的啥都不需要做了,就要第一时间开通血管了,最好的最好的方法一定是,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如果说比方有些医院,还没有条件做,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以去做溶栓也行,这个也没问题,溶完栓了再转院,做冠脉介入治疗,要评估要做个危险分层,以后再决定,啥时候做手术,但是一般要求一天以内,只要是心肌梗死了,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至少也是高危的病人要求一天以内要做手术,但是不一定要急诊做要根据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并发症,防止猝死,让病人不仅能安全度过急性期,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
剧烈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症状,疼痛多发于清晨,在心前区剧烈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不能缓解,病人通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有濒死感。疼痛中期可出现血压下降,严重的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休克症状,甚至出现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演变以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作出诊断。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突然发作的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和濒死感。少数患者无能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少数患者表现为颈部、下颌、咽部以及牙齿的疼痛。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心电图呈特征性的动态改变,表现为新出现的Q波及ST段的抬高和ST-T的动态改变。如发病早期呈T波高尖,随之ST段呈弓背性抬高,与T波融合成为单向曲线,R波下降,形成病理性Q波,随后T波倒置。非ST段抬高型心梗,通常没有病理性Q波,而ST-T改变表现为ST段压低和T波的倒置。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反映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T型肌钙蛋白、I型肌钙蛋白的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可于发病后的3到6小时内开始升高,CKMB于3到4天恢复正常,肌钙蛋白于11到14天恢复正常。
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果已经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应积极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及时治疗,防止恶化,延长病人寿命。积极控制与本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合理膳食,适当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戒烟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