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又名 :心肌梗死,心梗

科室:心血管内科

  1.年龄、性别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后进展快,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发病率较低,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2.心脏内血液灌注量减少

  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部分分支的供血量减少,所属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肌氧的供需失衡。

  3.心肌供氧不足

  除了血液灌注量不足以外,缓慢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严重贫血、低血压、休克等均可以造成心肌供氧不足。若心肌缺氧严重,缺氧部位可能因缺氧而受损坏死,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4.心肌耗氧增加

  如持续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高血压等,心肌耗氧超过供氧,心肌可能因过劳而受损。

  1、症状:突然发生或出现较以往加重而频繁的心绞痛,持续时间较以往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数日,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2、血常规、血电解质、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肌酸激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血清酶学增高;

  3、心电图在相应导联上出现病理性Q波或QS波,伴有ST段升高及T波倒置,ST-T呈现规律性演变,在血气分析上,冠状动脉造影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

  1.急症治疗

  休息,急性期须住院、卧床休息。

  监测,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心功能变化,并能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吸氧,对有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降低者,最初几日间断或持续通过鼻导管面罩吸氧,有助于在心脏功能下降时,维持氧气的供应。

  护理,建立静脉通道,保持给药途径畅通。急性期12小时卧床休息,如果无并发症,24小时鼓励病人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情况允许则可在第三天进行病房内走动,梗死后4~5天逐步增加活动量,直至每天3次步行100~150米。

  接触疼痛,出舌下含服或静脉点滴硝酸甘油外,可以使用吗啡等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2.药物治疗

  3.手术治疗

  典型症状

  疼痛

  最主要、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更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诱因多不明显,且常发生于安静时。

  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被误认为骨关节痛。

  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期常见血压下降,未必是休克。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发生,见于约20%的患者,主要是心漂性,表现为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反应迟饨,甚至晕质。

  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发生率为32%~48%。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右心室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表现,有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伴血压下降。

  心律失常

  疾病发生24小时内最多见,可出现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特别是入院前的主要死因,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常见,前壁心肌梗死如果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表明梗死范围广泛,情况严重。

  全身症状

  除疼痛外,患者常出现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有濒死感。少部分患者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体温一般≤38℃,持续约一周。

  其他症状

  胃肠道症状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下壁心肌梗死时更为常见,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亦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临床上本病应与以下几个疾病进行鉴别:

  (一)心绞痛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前常有诱发因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有硝酸甘油片疗效好等,可资鉴别。

  (二)急性心包炎 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但心包炎病人在疼痛的同时或以前,已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疼痛常于深呼吸和咳嗽时加重,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病情一般不如心肌梗塞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出现。

  (三)急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气急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右心室急剧增大、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aVR导联出现高R波,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可资鉴别。

  (四)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难作出鉴别,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主动脉夹层分离 以剧烈胸痛起病,颇似急性心肌梗塞。但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少数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X线胸片、CT,超声心动图探测到主动脉壁夹层内的液体,可资鉴别。

  预后与梗塞范围的大小、侧支循环产生的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过去急性期住院病人病死率一般为30%左右,进行临护治疗后已降至15%左右,发展溶血栓治疗后再降至10%以下。在急性期,发病第一周病死率最高。发生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或休克者,病死率尤病,其中休克病人病死率可高达80%。我国北京地区对心肌梗塞病人长期随访的资料表明,53.4%病人能恢复一定的工作,其中45.6%在病人后半年内恢复工作。出院后因心脏原因而死亡者第一年有7.7%,第二年3.7%,第三年3.0%,第四年2.7%,第五年1.4%,第六年3.4%,第七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