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

又名 :充血性心肌病,心肌病

科室:心血管内科


  1、X线检查:X线检查往往表现为心影扩大,晚期外观如球形,说明各心腔均增大,外形颇似心包积液。少数患者以左心室、左心房或右心室扩大为主,外观类似二尖瓣疾病。透视下见心脏搏动较正常减弱。主动脉一般不会扩大。病程较长的患者常有肺淤血和肺间质水肿,两肺肋膈角处可有间隔线,肺静脉和肺动脉影可扩大;

  2、心电图:通常已出现心衰症状的患者,心电图均存在异常,且部分无症状患者也存在心电图改变,改变以心脏肥大、心肌损害和心律失常为主。左心室肥大较多见,常合并心肌劳损,晚期常有右心室肥大;也可有左或右心房肥大;

  3、超声心动图:疾病早期即可见到心腔轻度扩大,后期各心腔均扩大;

  4、核素心室显影:也可显示心腔扩大与室壁运动减弱,左室射血分数减少,运动后更为明显;

  5、心导管检查;

  6、心内膜心肌活检:可确定是否出现心肌炎症。

  中医治疗中医理论认为,心肌病属于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为心气不足,偏阳虚,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出现心阴虚,甚至是阴阳两虚。标实为外邪、痰浊、水饮,其病机比较复杂,主要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以脾肾阳虚心阳不正为本,外邪、瘀血、痰浊、水饮为标,外邪毒气乘虚而入,侵犯心肺则发咳喘心悸,若有心阳不足,心脉闭阻,则为胸闷心痛,其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脾、肺、肾诸灶,病情严重者发展为,心阳暴脱,甚至是阴阳离决而猝死。

  1、应用中成药治疗,注射剂型的中成药目前在扩张性心肌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多,包括生脉、参脉、黄芪、参附、血栓通等注射液。

  2、应用古方或者是成方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以及病程发展阶段的不同,用于加减的基本方剂像孔氏圣德堂特效验方益气养心汤可益气活血,助阳通脉(具体了解咨询可联系;15689773940)

  早期是心脏扩大,随病情进展或患者合并感染时,会出现心力衰竭相关的症状,如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等;当出现胸腔积液时,会出现胸闷、不能平卧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当病情进入晚期时,患者会出现肝脾肿大、双下肢水肿甚至急性左心衰等,患者有口唇紫绀、颈动脉怒张、肝脾肿大、双下肢及全身水肿、心律失常等体征出现时,提示病情加重,易引起血栓栓塞,出现严重并发症。

  DCM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诊断的确立常采取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且需与以下几种心脏病鉴别。

  (一)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亦可有二尖瓣或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但一般不伴舒张期杂音,前者心脏杂音在心力衰竭时较响,心衰控制后,杂音减轻或消失,而后者在心衰控制后,杂音反而明显,且常伴二尖瓣狭窄和(或)主动脉瓣杂音,在连续听诊随访中有助于鉴别诊断。超声心动图可显示瓣膜有明显病理性改变,而心肌病则无,但可见房室环明显扩张。

  (二)心包积液心肌病时心脏扩大、心搏减弱,须与心包积液区别。心包积液时左心外缘叩诊为实音,心尖搏动消失,心音遥远,且在左缘实音界的内侧听到。超声心动图可清晰见到心包积液区及判断积液量多少,做出明确诊断。DCM在心衰时即使出现心包积液,其量甚少,并具大心腔二尖瓣小开口的特征。心肌病时心尖搏动向左下方移位,与心浊音界的左外缘相符,心包积液时心尖搏动常不明显或处于心浊音界左外缘之内侧。二尖瓣或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心电图上心室肥大、异常Q波、各种复杂的心律失常,均指示心肌病。超声检查不难将二者区别,心包内多量液体平段或暗区说明心包积液,心脏扩大则为心肌病。必须注意到心肌病时也可有少量心包积液,但既不足以引起心脏压塞,也不致于影响心脏的体征与心脏功能,仅是超声的发现。收缩时间间期在心肌病时明显异常,心包病则正常。

  (三)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可有暂时性高血压,但舒张压多不超过14.67kPa(110mmHg),且出现于急性心力衰竭时,心力衰竭好转后血压下降。与高血压性心脏病不同,眼底、尿常规、肾功能正常。

  (四)冠心病中年以上患者,若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而无其他原因者必须考虑冠心病和心肌病。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易患因素,室壁活动呈节段性异常者有利于诊断冠心病。少数严重冠心病患者,心肌有多发性小梗死灶或因慢性缺血形成广泛的纤维化,心脏各腔室都扩大,有时难与DCM相鉴别,下列几点有助于鉴别诊断:①DCM患者年龄较轻,无心绞痛的典型症状;②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多有与冠状动脉供血部位相一致的异常Q波及ST-T改变,而DCM的ST-T改变广泛,即使出现Q波也多不典型,且与冠状动脉供血分布无相应关系;③超声心动图,冠心病多以左室受累为主,坏死的心肌无收缩功能或出现相反搏动,呈节段性分布。DCM则各房室均见扩大,心肌运动普遍减弱;④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排除或肯定冠心病的诊断;⑤心肌核素检查。近年来,对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脏长期广泛缺血而纤维化,发展为心功能不全的情况称之为“缺血性心肌病”,若过去无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与心肌病颇难区别,再则心肌病亦可有病理性Q波及心绞痛,此时鉴别须靠冠状动脉造影。

  (五)先天性心脏病多数具有明显的体征,不难区别。三尖瓣下移畸形有三尖瓣区杂音,并可有奔马律、心搏减弱、右心扩大与衰竭,须与心肌病区别,但此病症状出现于早年,左心室不大,紫绀较著。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诊断。

  (六)继发性心肌病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血色病、淀粉样变性、糖原累积症、神经肌肉疾病等都有其原发病的表现可资区别。较重要的是与心肌炎的区分。急性心肌炎常发生于病毒感染的当时或不久以后,区别不十分困难。慢性心肌炎若无明确的急性心肌炎史则与心肌病难分,实际上不少扩张型心肌病是从心肌炎发展而来,即所谓“心肌炎后心肌病”。

  (七)心肌炎病毒性或风湿性心肌炎在少数严重病例中可有明显的心脏扩大、奔马律、收缩期杂音等,与DCM酷似。一般而言,这种严重的心肌炎多属于急性期,但也可以延至数周至2、3个月,而DCM多属于慢性。详细询问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病毒血清试验有一定帮助,判断风湿活动的一些血清学检查可以提供一些依据。

  1.纠正病因及诱因如营养缺乏应予以纠正,与长期饮酒有关须戒酒,治疗恢复后如再饮酒复发,则更难治疗。围生期心肌病应劝其避孕或绝育,以免复发。见于克山病流行区域者可给予硒盐医治。上呼吸道感染是扩张型心肌病诱发心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在易感染季节(冬春季),及时应用抗生素,酌情使用转移因子、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呼吸道感染。

  2.注意休息休息能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肌恢复。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状况,限制或避免体力和脑力劳动,以不发生症状为宜,但并不主张完全休息。有心力衰竭及心脏明显扩大者,须卧床,予以较长时间的休息。改善心肌代谢,避免缺氧,避免劳累、感染、毒素、酒精、血压增高等可能的诱发因素。克山病可能与饮水和粮食中缺乏微量元素硒或其他物质有关,故应补充硒。

  3.宣传教育和照顾充分了解患者的症状,分析其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心功能状况。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除了合理限制活动外,还应严格限制钠盐摄入。低盐饮食的标准,一般控制食盐在5g/d以下,病情严重者控制在1g/d以下。要向患者普及其所服药物知识,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定期调整治疗方案。据报道,有教育照顾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无教育照顾组。

  4.应避免可能引起心肌病的有关因素:积极预防和治疗消化道及呼吸道病毒感染,以防心肌炎。防治原虫如3型原虫等感染。预防各种感染,从而避免由于感染而引起心肌自身的抗原抗体反应。避免冠状动脉痉挛,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使心肌不致呈散在性和局灶性坏死和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