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又名 :肝硬化

科室:感染内科

1、病毒性肝炎:目前在中国,病毒性肝炎尤其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是引起门静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因素;

2、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酗酒,是引起肝硬化的因素之一;

3、营养障碍:多数学者承认营养不良可降低肝细胞对有毒物质和传染因素抵抗力,而成为肝硬化的间接病因;

4、工业毒物或药物;

5、循环障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可使肝内长期淤血缺氧,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称淤血性肝硬化,也称为心源性肝硬化;

6、代谢障碍:如血色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等;

7、胆汁淤积:肝外胆管阻塞或肝内胆汁淤积时,高浓度的胆红素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久之可发生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所致者称原发胆汁性肝硬化,由肝外胆管阻塞所致者称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8、血吸虫病以及原因不明的肝硬化。

1、化验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试验、免疫功能检查以及腹水检查;

2、影像学检查:X线钡餐检查,常提示食管静脉曲张者,钡剂在黏膜上分布不均匀,显示虫蚀样或蚯蚓状充盈缺损,纵行黏膜皱襞增宽。胃底静脉曲张时钡剂呈菊花样充盈缺损。CT和核磁检查可显示肝、脾、肝内静脉、侧支血管形态的改变;

3、内镜检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有无曲张及曲张的程度和范围,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肝脾的情况;

4、肝活检的检查: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可作为代偿期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

肝硬化分为多种类型,根据肝硬化类型不同其治疗方式不同:

1、胆汁性的肝硬化:也就是肝脏淤胆引起的肝脏硬化,可能要进行淤胆治疗,比如胆汁淤积引起的肝硬化,需要使用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包括一些中药使肝脏硬化得到缓解;

2、针对肝性胆管结石或者胆管炎等疾病,特别是肝性胆管结石引起肝硬化,因为结石相对比较大,肝内胆管从解剖上来讲,有一种格林森氏鞘,就是肝脏动脉、静脉和胆管处在一起,如果胆管里出现结石较大,可以压迫相应的动脉和静脉,引起肝脏的血供变差,进而出现肝脏萎缩、肝脏纤维化,甚至压力升高以后就会出现肝硬化,称为肝内胆管结石,甚至是炎性疾病引起的肝硬化。一般表现为局限性,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的肝脏,但是严重时全部肝内胆管都会产生结石,压迫血管以后,形成比较危险的肝硬化,需要通过肝移植的方式把病变肝脏切除才能解决问题;

3、对于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其治疗相对病毒性肝炎,不管是丙型肝炎或者戊型肝炎可以对症治疗,也可以使用肝细胞进行替代治疗等方法。对于肝硬化治疗,其实还是病因治疗为主,但是总体效果较差。

    第一类代偿期,代偿期患者可有肝炎临床表现,也可以隐匿疾病,可有轻度乏力、腹胀、肝脾轻度肿大、轻度黄疸、肝掌、蜘蛛痣等。

    第二类失代偿期,失代偿期患者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有肝功损害,第二部分是门脉高压,多见于全身症状,比如乏力、消瘦、面色晦暗、尿少、下肢水肿。同时,也会出现消化道症状,比如食欲减退、腹胀、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吸收不良。

    门脉高压症状包括腹腔积液、脾大、脾功能亢进、门脉侧枝循环建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等。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化验单:查看肝功能的变化,包括低蛋白、凝血功能障碍等;

    2、超声检查:无创、无放射线,是检查肝硬化较理想指标;

    3、CT检查:通过影像学可发现肝脏的大体、形态,甚至能够评估肝硬化的程度;

    4、有创检查:即活组织检查,病理检查,是评估肝硬化最客观指标,包括分型、进展程度。

预防肝硬化首先要重视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早期发现并隔离患者,给予积极的治疗。还应该注意饮食、合理营养、节制饮酒,加强劳动保健,避免各种慢性化学中毒,也是预防的积极措施。对于有上述病因而疑有肝硬化的人群,应及时进行全面体检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勿过多考虑病情,遇事豁达开朗,树立治病信心,同时保持愉快的心情,争取在代偿期得到积极、合理治疗,防止其向失代偿期发展。还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避免各种诱因,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