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中医药的“梗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很多老百姓喜欢看中医,是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价格相对便宜。令人忧虑的是,不少人想看中医,却看不上好中医。中医药发展困难重重,日渐萎缩。 

西医进入中国不过区区百年,却成为主流医学。反观中医药,其发展明显滞后,沦落为边缘医学。很多人认为中医只是辅助手段,直到没救了才想起看中医,“死马当成活马医”。尽管我国保护传统医学的发展,实行“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但中医药不科学之声不绝于耳。很多人不尊重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 

解开束缚中医药发展的桎梏,消除对中医药的歧视,最紧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走好中医药改革“最先一公里”。所谓“最先一公里”,就是从立法入手,改革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依法保护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如今,中医药法还未进入立法审议,很多困扰中医药发展的根本问题亟待解决。在不改变现有法律条文的前提下,即使中医药法出台,也很难为中医药发展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例如,执业医师法用西医的标准来要求中医,有一技之长的中医师达不到法定的从业要求。药品管理法用管西药的方法管理中医制剂,传统的丸散膏丹摘不掉“非法”的帽子。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期待法治为中医药发展松开绑绳,推出一系列硬招实招。 

走好中医药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满足老百姓切身利益,让人们看得上好中医。目前,中医阵地萎缩、人才青黄不接,院校教育培养出的中医不会看病,甚至沦为中医的掘墓人。一位中医学子说:“不是中医不行,只是我们学中医的人不行,最大的问题就出在我们的中医教育上。中医缺失的不仅仅是临床能力的培养,更是中医学子信心的建立。”中医生命力在于临床,没了临床阵地,中医早晚会走向灭亡。培养中医人才,必须尊重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西化。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被称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但是,这把“钥匙”并不掌握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手里,而是由财政、物价、医保、人事、教育、药监、农业等多个部门共同掌管,属于“九龙治水”。中医药事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利益调整格局,自然会遭遇各种“中梗阻”。中医药被定位为卫生、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五种资源,必须打破目前“四分五裂”的管理局面,打通“中梗阻”,消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中医药全面发展的一盘棋。 

年逾古稀的德国汉学家波克特说:“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满晰驳,取意为“以饱满的责任感反驳西方明晰科学的不足”。古有明训:“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药呵护中华民族几千年,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发扬光大岐黄之术,是当代中医药人的历史使命。

相关推荐

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军队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强综合医院(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下同)中医药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详情]
发展中医药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高度概括。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对于我国医药、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所具有的战略价值,对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意义。人的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中国梦,首先是人的生存梦、健康梦。有了健康才有梦的追求。中医药保障国人实现健康梦,中医药可助国人实现中国梦。 [详情]
第三届中国中医药民族医药信息大会召开
推动“十三五”时期中医药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详情]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医药信息化是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技术支撑,也是体现中医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全面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驱动中医药现代化,是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必然选择。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号)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国中医药规财发〔2016〕25号),制定本规划。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