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在各个层面的推动下,在中医传承、发扬和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瓶颈”问题。对此笔者一直在思考,在此与同行探讨。
脉诊传承做得不够好望、闻、问、切是中医人诊病的基本手段,切脉是其中的关键。号脉要靠真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古人善于总结医案,留下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经典古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这些古籍既然能够留存下来,说明了它们的价值至少是被当时认可和推荐的,而现在我们虽然在形式上积极推介中医,但在内涵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特别是在如何传承“切”的方式做得比较少。
要培养更优质的中医人才中医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实践,其中也需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做支撑。但确实有人对中医一知半解,打着中医的幌子招摇撞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还有很多人相信它、追捧它。笔者认为原因不外乎有三个:一个是大张旗鼓、夸大其词做宣传;第二是求诊者都比较急切,希望马上见效;第三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反正在其他地方也看不好,中医诊疗费用又不多。所以,应该培养真中医,用疗效来宣传中医,使其“香飘万里”。
中药材质量难保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水平再高的医生,没有质量保证的药物做保证,也是看不好病的,中医尤其如此。中医治好病,中药质量是关键。现在进入市场的很多都是人工养殖的中药材,质量怎么样,任何人都不敢打保票。中药不像西药经过严格的程序,进入市场前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动物实验,而中药在这方面确实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