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壳炮制方法与标准

作者:图片仅供参考  时间:2021-07-08

【药材来源】蛤壳为帘蛤科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rtix Linnaeus或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的贝壳。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净,干燥。

【古代炮制】汉代有杵为散(《金匮》)。南北朝刘宋时代出现了药汁制法(《雷公》)。唐代有研炼(《千金翼》)的记载。宋代有烧通赤细研(《总录》)、煅制(《急救》)等方法。金元时代有焙制、炒制(《儒门》)(《世医》)法。明代载有醋淬法(《医学》)。清代增加了煨制(《大成》)、童便制(《逢原》)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

1、蛤壳: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碾碎或碾粉。

2、煅蛤壳:取净蛤壳,置无烟炉火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取出,放凉,打碎。

【饮片性状】蛤壳为灰白色的碎粒或粗粉,质坚硬,无臭,味淡。煅蛤壳呈灰白色碎粒或粗粉,质地酥脆,光泽消失,无臭,味微咸,有涩感。

【质量要求】煅蛤壳含碳酸钙不得少于95.0%

【炮制目的】蛤壳味苦、咸,性寒。归肺经、肾经、胃经。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的功能。

生蛤壳偏于软坚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煅蛤壳易于粉碎,增强了化痰制酸的作用。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胃痛吞酸等;外治湿疹、烫伤。

【临床应用】

1、生用

(1)热痰咳逆:常与姜半夏、煅寒水石、甘草等同用,能增强清肺化痰的作用。用于热痰壅盛,咽膈不利,气火肃降,咳嗽气急,胸闷胁痛,或痰中带血,如千金散(《总录》)

(2)瘿瘤痰核:常与牡蛎、海藻、山慈菇等同用,能增强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气郁痰结,瘿瘤痰核,日久不愈,如化坚丸(《江苏中医》)

(3)水气浮肿:常与滑石、木通、猪苓等同用,具有引水消水的作用。用于湿热内阻,肢体浮肿,水肿发热,小便不利,如海蛤汤(《杨氏家藏方》)

2、制用

(1)胃痛泛酸:常与瓜蒌、延胡索、瓦楞子等同用,具有制酸止痛的作用。用于肝胃不和,胃脘疼痛,呕吐酸水,或痰饮心痛。

(2)湿疹疡伤:常与轻粉、黄柏、煅石膏等同研粉外敷,具有敛湿生肌的作用。用于湿疹疡伤,疮口溃破,久不敛口,渗出物较多等症。

(3)湿热带浊:常与半夏、煨川楝子、延胡索等同用,具有燥湿止带的作用。用于下焦湿热,赤白带下,连绵不断,妇人小便浊败,五淋脐腹疼痛,如海蛤丸(《宣明论》)

【参考资料】采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DDC-Ag)法,对不同产地、来源的13个样品蛤壳炮制前后的砷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不同产地的蛤壳均含有砷,相差达78倍。

认为这种差异可能与蛤壳的产地、生态或品种有关。蛤壳经火煅后,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生品相比,砷含量降低约5.05%10.0%,表明蛤壳经煅制后均可除去或降低毒性。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水飞等。

2、文献摘录“煮五十刻,然后以枸杞子汁和,堇竹筒盛,蒸一伏时”(《证类》)。“炭火锻成以熟栝楼连子同捣和成团,风干用最妙,此法治燥痰尤宜,其余痰之治则不然,至疗他证,便宜专用蛤壳,生宜捣研用”(《害利》)

【按语】蛤壳始载于汉代,从南北朝刘宋时代开始使用辅料和采用不同的方法炮制。近年来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是煅法。主要目的是使质变酥脆,便于粉碎,提高煎出率。蛤壳主含碳酸钙、壳角质及钠、铝、铁、锶等元素。经火煅后,能使主要成分碳酸钙受热,分解成氧化钙,质地变得酥松,易于粉碎。氧化钙外用时渗湿收敛的作用较碳酸钙强,内服后收敛制酸作用优于生品。

相关推荐

2021

02-01

黑芝麻粥

黑芝麻粥以黑芝麻为主料的粥品。补肝肾,润五脏,适用于产后乳汁不足、消瘦、便秘、须发早白等。主治五脏虚损,慢性便秘,老年血管硬化、肺燥咳嗽等症。

2021

02-01

姜糖苏叶饮

温经解表散寒。生姜是调味品,也是一味常用中药。味辛辣,性质微温,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健胃等多种功效:。紫苏叶也属于温性,能够解除肌表的寒气,且有和胃安胎的功效。

2021

02-01

秋令燥咳食疗方

杏仁炖雪梨取杏仁10克,去皮打碎,雪梨一只去皮切片,同放碗内,加冰糖20克,开水适量,然后置锅内,加盖炖煮1小时即可服用,早、晚各1次。

2021

02-01

抗氧化食物

石榴中含有的一种天然抗氧化物,可以对抗关节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