荜茇炮制方法与标准

作者:图片仅供参考  时间:2021-07-01

【药材来源】荜茇为胡椒科植物荜茇Piper long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果穗由绿变黑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醋制(《雷公》)。宋代有微焙(《博济》)、炒(《证类》)、乳制(《传信》)等炮制方法。元代有盐炒(《世医》)、胆汁制(《丹溪》)等法。明代仍用炒制(《普济方》)、乳制(《奇效》)、胆汁制(《准绳》)、醋浸(《乘雅》)等炮制方法。清代则用醋浸(《玉楸》)

【现代炮制方法】荜茇: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存的果柄,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荜茇呈柱状,稍弯曲,由多数小浆果集合而成,长1535毫米,直径35毫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基部有果穗柄脱落的痕迹;质硬而脆,易折断;小浆果球形,直径约1毫米;有特异香气,味辛辣。

【质量标准】荜茇杂质不得过3%,水分不得过11.0%,总灰分不得过5.0%,按干燥品计算,含胡椒碱不得少于2.5%

【炮制目的】荜茇味辛,性热。归胃经、大肠经。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的功能。

现今全国各地均生用。古代有的医家提出:“去梃,用头醋浸一宿,焙干,刮去皮粟子令净,否则伤人肺,令人上气也”(《雷公》、《乘雅》等)。由此可见,炮制目的仅仅是为了缓和药性,减少副作用,其功用生品与制品基本一致。虽然古代也提出了一些炮制方法,但在方中少有体现,仍以生用为主,故现在只保留了古法中的净制要求。荜茇常用于胃脘冷痛,胃寒呕吐或泄泻,偏头痛,牙痛,近年还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临床应用】

1.脘腹冷痛本品辛热祛寒,《太平圣惠方》荜茇丸,与人参、附子、当归、炮姜、肉桂、厚朴等同用,治冷气久积中焦,攻注心腹,疼痛难忍,面色青黄,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作用。

2.呕吐或泄泻本品辛热走胃肠,能温胃府沉冷,解大肠寒郁。《余居士选奇方》治胃寒吐涎或吐酸水及心腹冷痛,以姜制厚朴等与之配伍,为丸内服。亦常与高良姜、炮姜、肉桂同用,治久寒积冷,心腹疗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米谷不化等,有温中散寒,暖脾止泻作用,如大已寒丸(《局方》)

3.牙痛用其本品温散作用,治风虫牙痛,如《本草纲目》附方,用荜茇为末揩之,煎苍耳汤漱去涎;《圣济总录》荜茇丸则用荜茇、胡椒等分,为末,作蜡丸如麻子大,塞虫蛀孔中。

4.偏头痛荜茇为细末,令患者口中含温水,左边疼用左鼻孔吸药,右边疼用右鼻孔吸药(《经验后方》)

5.心绞痛常与高良姜、檀香、延胡索、细辛、冰片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辛香理气,温通止痛,如宽胸丸(《中药临床应用》)

【总结】荜茇的炮制方法,从南北朝开始,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乃至以生用为主。这一衍变情况,可能是历代医家从临床中发现,炮制后仍不宜于虚寒之证,而用于寒实证则生品效力更强。但古代的炮制方法仍有研究的必要,特别是醋制,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似有一定道理。

荜茇辛热动火,耗气伤阴,所以古代医家有荜茇能“泄人真气,不可任意多服”的告诫。因本品只适用于阴寒偏盛之证,故现今临床上常用生品,取其性味猛烈,散寒力强,收效快捷。

相关推荐

2021

02-01

黑芝麻粥

黑芝麻粥以黑芝麻为主料的粥品。补肝肾,润五脏,适用于产后乳汁不足、消瘦、便秘、须发早白等。主治五脏虚损,慢性便秘,老年血管硬化、肺燥咳嗽等症。

2021

02-01

姜糖苏叶饮

温经解表散寒。生姜是调味品,也是一味常用中药。味辛辣,性质微温,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健胃等多种功效:。紫苏叶也属于温性,能够解除肌表的寒气,且有和胃安胎的功效。

2021

02-01

秋令燥咳食疗方

杏仁炖雪梨取杏仁10克,去皮打碎,雪梨一只去皮切片,同放碗内,加冰糖20克,开水适量,然后置锅内,加盖炖煮1小时即可服用,早、晚各1次。

2021

02-01

抗氧化食物

石榴中含有的一种天然抗氧化物,可以对抗关节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