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

又名 :高血压

科室:心血管内科

  1.年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2.食盐:摄入食盐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有认为食盐<2g/日,几乎不发生高血压;3-4g/日,高血压发病率3%,4-15g/日,发病率33.15%,>20g/日发病率30%。

  3.体重:肥胖者发病率高。

  4.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5.环境与职业: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均易发生高血压,城市中的高压发病率高于农村。

    高血压常常合并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临床伴随疾病。因此,为尽早发现靶器官损伤、早期干预、早期获益,应尽早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全面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通常指南推荐的检查项目如下:

    血液生化检查

    测定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尿酸、肌酐、血钾等常规检查,必要时可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血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儿茶酚胺等。

    尿液分析

    检测尿比重、pH、尿蛋白、尿微量蛋白和肌酐含量,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心电图

    可诊断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左心房负荷过重和心律失常。

    超声心动图

    诊断左心室肥厚比心电图更敏感,并可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还可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功能,包括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病变与主动脉、冠状动脉等全身重要血管病变有着很好的相关性,颈动脉为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其硬化病变的出现往往早于冠状动脉及主动脉,而颈部动脉位置表浅,便于超声检查,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对于高血压患者早期靶器官损伤的检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

    动脉硬化早期仅仅表现为动脉弹性降低、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先于疾病临床症状的出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增快,说明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PWV可以很好地反映大动脉的弹性,PWV越快,动脉的弹性越差,僵硬度越高。踝臂指数(ABI)与大动脉弹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有良好相关性,ABI<0.9提示下肢动脉有狭窄可能。

    眼底检查

    可发现眼底血管病变和视网膜病变。前者包括动脉变细、扭曲、反光增强、交叉压迫和动静脉比例降低,后者包括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等。高血压患者的眼底改变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

    血压检查

    要求受试者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后开始测量坐位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首诊时应测量双臂的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测量血压时,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其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3分钟时测量。

    一、一般治疗:高血压发病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应注意劳逸结合。

    二、降压药物治疗。

    三、中医治疗:高血压在中医里需要辨证论治,高压病中医可以分为肝阴不足征,痰浊中阻证,肝肾阴虚等症可以用孔氏圣德堂特效中药验方高血压康复汤(具体可咨询;15689773940)


  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一、缓进型高血压。

  (一)早期表现: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系高级精神功能失调所致。早期血压仅暂时升高,随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脏器受累。

  (二)脑部表现:头痛、头晕常见。多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气候变化或停用降压药而诱发。血压急骤升高。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

  (三)心脏表现:早期,心功能代偿,症状不明显,后期,心功能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

  (四)肾脏表现: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尿浓缩功能低下,酚红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碍。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五)动脉改变。

  (六)眼底改变。

  二、急进型高血压:也称恶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病的1%,可由缓进型突然转变而来,也可起病。恶性高血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30-40岁为最多见。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多在17.3Kpa(130mmHg)以上,有乏力,口渴、多尿等症状。视力迅速减退,眼底有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常有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迅速出现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不全。也可发生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病程进展迅速多死于尿毒症。

  高血压病分期:

  第一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损害征象。

  第二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②眼底检查,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③蛋白尿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增高。

  第三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①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②心力衰竭。③肾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出,伴或不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⑤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起病隐匿,缺少典型的症状。有的患者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后颈部不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失眠等。当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时,可表现为相应的临床症状。

  高血压和遗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情绪等因素都有关系,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

  1、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忌大鱼大肉,要控制每天摄入食物总热卡,日常食物需要低盐、低脂,选择优质蛋白质;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运动种类、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选择户外散步、打太极拳等强度较低的运动;

  3、定期监测血压:对于肥胖或者超重、血压和血脂偏高,有高血压家族史、高风险患者,建议家中要自备血压计,定期自测并且记录血压数值;提醒大家一下,把心率也要记上;

  4、保持心态平衡: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影响,放松紧张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5、戒烟、限酒,烟对高血压发病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