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

又名 :慢支

科室:呼吸内科

  1.感染

  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感染以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常见。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葡萄球菌等。这些感染因素同样造成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损伤和慢性炎症。

  2.吸烟

  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病因,吸烟者的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4~5倍,并且发病率随吸烟的年限及吸烟量的增加而升高。烟草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成分,如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糠醛等,这些有害物质可以直接或间接损伤支气管黏膜上皮,甚至引起鳞状上皮化生;抑制或损害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使其倒伏、变短,甚至脱落;刺激黏液腺增生、黏液过度分泌,分泌物稽留易继发微生物感染;抑制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吸烟还可引起支气管痉挛。

  3.过敏因素

  内原或外源性抗原可以引起迟发或速发型变态反应,使支气管痉挛并导致组织损害和炎症。尤其是对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过敏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白细胞分类计数:缓解期患者白细胞总数及区别计数多正常,急性发作期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升高,合并哮喘的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2、痰液检查:急性发作期痰液外观多呈脓性,涂片检查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合并哮喘者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痰培养可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摩拉菌等生长。

  3、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改变,反复急性发作者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及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为明显,此系由于支气管管壁增厚,细支气管或肺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或纤维化所致。

  4、肺功能检查一秒用力呼气量和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比值早期多无明显变化,当出现气流受阻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和FEV 1与肺活量(VC)或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则减少(<70%),当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在75%和50%肺容量时的流量可明显降低,闭合容积可增大。

  患者首先需要戒烟,其次根据不同分期进行针对性治疗:1.急性发作期,使用抗菌药物、化痰药物、平喘药物进行治疗;

  2.稳定期,进行长期规范的治疗,具体为吸入糖皮质激素和β受体激动剂,对于有吸氧需要者,则选择氧疗。

  目前临床上将慢性支气管炎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可呈黏液痰、泡沫样痰、脓性痰等;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还会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等症状。(可以中药验方治疗:孔氏圣德堂15689773940)

  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一般逐渐有慢性咳嗽,以早晨起来和夜间睡觉时咳嗽最为显著,随着病情发展,后期一直伴有咳嗽、咳痰不停,冬春加重。

  咳痰

  慢性咳痰会出现有白色的泡沫痰或者浆液性的痰液,或者是青色的痰液,少数患者会出现痰中带血,一般在早晨起来的时候痰液相对比较多。部分患者的发作以呼吸道急性感染为前驱,此时可能出现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等,继而咳嗽、咳痰显著加重,痰量增加,痰变黏稠或黄色脓性,少数还可见痰中带血。

  喘息、气促、胸闷

  由于气道痰液比较多时会使气道受阻,出现有喘息、气促、胸闷的症状,尤其是活动后更加明显。当患者伴随有支气管哮喘时喘息更为明显,而发展到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气促的症状更为显著。

  慢性支气管炎分为单纯型与喘息型两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后者除咳嗽,咯痰外尚有喘息症状,并伴有哮鸣音。



    典型的慢性支气管炎症状,疾病缓慢,病程长,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两年或两年以上,并且排除导致咳嗽、咳痰的其他疾病。部分患者可出现有喘息、气促、胸闷的症状。

    双肺X光片或CT可以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或者伴有条索状网状的斑点阴影,以双侧肺下野比较明显亦可诊断。

  1、戒烟是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措施。

  2、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以避免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吸入。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耐寒能力,以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注射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对预防易感者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4、定期监测肺功能及早发现气流受限并及时采取措施亦十分重要。

  5、加强卫生教育,改善工作条件与卫生习惯和增加营养等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均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6、加强个人卫生,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的接触和吸入。

{